四月的湛江港,海风裹挟着咸涩的气息扑面而来,港口内一片繁忙景象。4月19日,在湛江海事局“海巡09047”船的全程护航下,长321米、宽57米的“武钢创新”轮如同一头钢铁巨兽,稳稳地靠泊在宝钢湛江钢铁基地原料码头。这艘满载247712吨澳洲铁矿石的巨轮,承载着钢铁生产的“粮食”,预计将在4天后完成卸载作业,为热火朝天的钢铁生产线注入关键原料。作为粤西及环北部湾地区最大的天然深水良港,湛江正以30万吨级码头为核心枢纽,书写着新时代港产联动的辉煌篇章。
宝钢湛江钢铁基地原料码头自2015年4月20日开港运营,在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实现了跨越式的突破。从最初简陋的码头岸线起步,如今已拓展至8公里的现代化作业区域;泊位数量由2座增至13座,形成了功能完备的港口集群。数据显示,码头船舶进出港数量年平均增幅近17.46%,年吞吐量较投产当年飙升7倍,累计货物吞吐量正式突破1.8亿吨大关。湛江独特的地理位置赋予其天然优势——作为中国进口铁矿石运输距离最短的港口之一,30万吨级码头的投用不仅大幅降低了企业的原料运输成本,更通过临港产业的集聚效应,深度串联起上下游产业链。从矿石卸货到钢铁冶炼,从产品加工到成品运输,码头的高效运转为宝钢在全球钢铁市场的竞争筑牢根基,同时也成为推动粤西地区产业升级、经济转型的核心引擎。
湛江海事部门的全周期护航,是码头高效运营的重要保障。十年来,海事团队凭借专业优势,在码头建设初期的航道规划、运营中的安全维护、船舶风险管控等领域提供精细化服务。无论是台风季的紧急调度,还是日常的船舶引航,海事人员始终坚守一线,用科技手段与专业经验确保航道畅通无阻。正是这种保驾护航,推动着钢铁基地产能的稳步释放与运营安全的双提升。
在钢铁产品“走出去”的国际赛道上,工业丝路外贸平台正成为企业拓展全球市场的“超级引擎”。工业丝路平台依托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匹配技术,构建起全球采购需求与中国优质钢铁企业的精准对接桥梁。平台对入驻企业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核,涵盖生产工艺、产品质量、交付能力等多个维度,建立起覆盖螺纹钢、热轧板卷、冷轧钢板、特种钢材等全品类的供应商资源库。以湛江本地钢铁企业为例,通过工业丝路平台,其生产的高附加值桥梁用钢、海洋工程用钢等产品得以直接触达东南亚、中东、非洲等地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,打破传统贸易壁垒,实现从原料进口到产品出口的全链条高效运转。
工业丝路平台的优势不仅体现在供需匹配上,更在于其整合的全流程外贸服务体系。针对钢铁产品运输量大、周期长、环节复杂的特点,平台联动湛江港及全球航运资源,为企业定制最优运输方案,实现海陆联运无缝衔接;同时,平台提供跨境支付结算、供应链金融、报关清关等一站式服务,有效缓解企业资金压力,降低贸易风险。例如,某湛江钢铁企业通过平台接到非洲某国桥梁建设订单后,平台迅速协调船舶运力、办理出口手续,并提供资金周转支持,使得产品从生产到交付的周期缩短30%,大大提升了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响应速度与竞争力。
如今,湛江钢铁基地30万吨级码头1.8亿吨吞吐量的背后,不仅是原料输入的辉煌里程碑,更是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全新起点。随着港产联动的持续深化与工业丝路平台的创新赋能,湛江正以钢铁产业为支点,撬动粤西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,同时在全球贸易合作的版图上,勾勒出属于中国港口与制造协同发展的壮丽画卷。未来,这里必将承载更多“中国智造”扬帆出海,书写更多互利共赢的经贸传奇。